王先明:近代文明的建构与城市发展 ——晚清民国时期的天津与华北

2019年10月10日

近代以来,天津经历了历史性变化。自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埠后,天津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与新旧转型期。“津埠本通商口岸,垂四十年,习于洋情,商贾工作强半资商埠。”作为漕运之总汇、国防之要塞、京师之屏藩,天津实居形胜势要之区位,其财富积聚也令人称道:“天津为北洋最繁富之区,初有小扬州之名,近则曰小上海矣”。

洋务新政打造近代工业体系

伴随着洋务新政的实施,以军事工业制造为基础,近代化的工业制造体系初步形成。天津的近代化进程与清政府的军事工业发展密切关联,天津机器局以及西局子和东局子、大沽船厂、军械所、武备学堂等奠定了其近代化的根基。机器局作为天津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它所聚集的工人数量和先进的设施,是天津此后多年再也没有见到过的”。以天津机器局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其北洋制造之精华地位,也由此推动天津成为华北近代工业之中心,第一代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以及围绕工业制造的近代文明要素日见丰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天津军事制造工业被摧毁,其近代化发展开始转向民生领域。周学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了北洋实业,“注重于普通生业,为人民广辟谋生之途径”,使无业或失业者“皆得凭自力以谋生活”成为地方社会建设的“拔本之计”。1901年到1905年新政期间,“一时大兴工艺蔚然成风,直隶省成为全国搞新政最活跃的省,社会上称之为北洋实业”。周学熙提出,设立直隶工艺总局为表率,“将来工场遍立,制造日精,自然户鲜游闲,民多乐利,不特隐患可消,且以立富强之根本矣”。北洋实业由此开始。

1900年前,中国人投资的近代工业有4家,机器磨坊、自来火公司、北洋硝皮厂、天津织呢厂。之后,直隶工艺总局所办工业学堂附设一座实习工厂,作为“大兴工艺”的示范厂,完全是日用品制造的轻工业。五年之内,直隶工艺总局直接创办的大型工厂3座,官督商办和官助商办4座,民立工场11处。全省府厅州县各种工厂65处。直隶工艺总局和考工厂的创建和推广,造成“一时风气丕变,人人思奋,颇有明治维新之象”。

1900年义和团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也是天津历史发生重大转向的节点。“庚子以后,北洋为新政权舆之地,各行省咸派员考察,藉为取法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