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作为“奠基之作”的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0年07月27日

一、从研究对象的扩展到“王权主义”认知范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政治学学科在高校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回归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相关的研究渐次兴起。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们首先关注的研究对象问题。如果说,一门学科就是一套知识体系,包括相应的概念、命题和研究方法,那么,研究对象就是划定知识边界以界定概念、命题首要解决的问题。1981年,徐大同等撰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问世,率先提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这一界定可以概括为“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

刘泽华先生认为,徐大同等人的说法相当深刻,抓住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是尚有不足。“问题主要是把政治思想史的对象规定的过于狭窄,有碍于视线的展开”。他提出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还有一些内容也应列入研究范围。他主张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学说自身的特点,充分注意政治哲学、社会模式理论、关于治国方略与政策的理论、政治实施理论、政治权术与政治艺术理论、政治道德理论等等。这一界定是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定稿时完成的,从而给“王权主义”学术判断的形成提供了认知路径,也为三卷本涵盖多个学术层面拓展了空间。

刘先生初始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题归纳为三点:君主专制主义;臣民意识;崇圣观念。随后,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总体性判断——王权主义。他认为,所谓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应的观念体系”。“在观念上,王权主义是整个思想文化的核心”。

“王权主义”作为一个特定概念最早发表于1986年南开学报(1986年第4期)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一文,这篇文章被收入198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刘先生对于这一判断的认识和界定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在1998年5月《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天津社会科学98年第3期)一文中,先生对王权主义的三个层次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

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视角看,“王权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意识形态陈述,而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的结构性认知。在这一结构中,君主政治权力系统是中心。与中心相关联的,一方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另一方则是与权力中心及社会结构相应的思想观念。这里的逻辑关系很清楚,政治思想与政治权力系统及社会结构相关联,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互动关系。从而梳理出思想与社会、思想与政治、思想文化与制度之间互动并相互影响的研究路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理逻辑,实则构成了一种认知范式。

具有特定内涵的研究对象和作为认知范式的王权主义学术判断,在1996年初版的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得到了切实的解读和阐述,成为“王权主义反思”叙事的典型读本。在这一著述的基础上,刘泽华先生及其弟子并学界同人多方面开展研究,关涉广泛,包括传统人文思想与君主专制主义、宗教与政治、王权与士人、圣人崇拜、伦理政治、革命与正统、政治理想与政治批判,道与王、礼与法,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思维“阴阳组合结构”等层面,积累丰厚,为2014年九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出版奠定了基础。